2023年山西籍最年轻院士候选人常超39岁入围履历惊人学历堪称天花板

  原标题:2023年山西籍最年轻院士候选人常超,39岁入围,履历惊人学历堪称天花板

  从年龄分布来看,候选人大部分集中在60后以及70后年龄段。令人欣喜的是,80后的候选人也出现在了名单中。

  比如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周荣斌就是一位80后院士候选人,他是湖南衡阳人,出生于1980年5月。

  还有科学院院士候选人,来自军事科学院国防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的常超研究员,他出生于1983年4月,也是一位80后青年才俊。

  在院士候选人中,常超成为了最年轻的院士候选人,他获推荐的时候才39岁!39岁就入围院士候选人,证明其自身的能力非常优秀。

  据公开资料显示,常超出生于山西太原。他在高中毕业后成功考入了我国最顶尖的大学之一的清华大学。作为一所享有盛誉的学府,清华大学聚集了众多奥赛冠军、奥运冠军以及高考状元。能够考入清华大学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可见常超是一位真正的学霸。

  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常超并没有停止深造的脚步,成为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直博生,之后还在世界名校美国斯坦福大学完成博士后工作。

  拥有清华大学本科、博士以及斯坦福大学博士后的这样一份亮眼的履历,对于普通学生而言,堪称了不起的成就,足以证明他的专业才华和不懈追求知识的精神。这些不仅丰富了他的学术基础,同时也为他后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从美国斯坦福大学归国后,常超曾任西北某研究所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特聘教授。现在的他担任军科院国防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前沿交叉中心副主任兼太赫兹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天津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说到回国,有公开报道提到过。常超坦言留在国外发展诱惑是客观存在。但他也很清楚在国外发展的天花板会很快到来。

  正因如此,常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在这里,他能真切地感受到正在为自己的国家做事。这种“感觉”是无论多少钱都无法买来的。

  在学术专业上,常超长期致力于高功率微波等离子体和太赫兹生物物理领域的研究。

  凭借着出色的研究成果,常超荣获了多项奖项与荣誉称号,包括国家优青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这些荣誉不仅证明了他在学术领域的卓越才华,也展示了他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的杰出贡献。

  根据常超教授公开的履历来看,他毫无疑问是一位很出色的年轻学者,入围院士候选人是实至名归。有网友评论称,常超教授履历惊人,学历堪称天花板。

  常超教授从始至终保持着对学习和进步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可以让我们学习和借鉴。无论是在学业还是职业生涯中,只有持续学习、提高个人的能力,我们才可以更好地适应和取得进步发展。

  学历的亮眼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功,重点是持续学习、自我提升并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常超教授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常超,1983年4月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国防科学技术创新特区太赫兹生物学主题首席科学家、太赫兹主题专家。获2017IEEENPSSEarlyAchievementAward,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授予,年度全球唯一获奖人、迄今为止唯一中国学者。获2016年度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IEEE国际会议APCOPTS、ICOPS的大会主席和程序委员会主席(TPC),第18届全国等离子体大会组委会主席。IEEENPSS西安分会主席、IEEE高级会员。IEEETrans.PlasmaSci.客座。空间微波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太赫兹应用技术专委会委员。

  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2011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2013年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完成博士后工作。现任军科院国防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前沿交叉中心副主任兼太赫兹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天津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特聘教授。长期从事高功率微波等离子体、太赫兹生物学研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4篇,其中2篇PRL、7篇APL。以第一/二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于《科学出版社》著《高功率微波系统中的击穿物理》。

  相关成果:周期性表面和谐振磁场抑制电子倍增、提 PM窗击穿阈值的方法和技术

  高功率微波(HPM)在科研、民用和国防领域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HPM源须工作在真空状态,输出窗用于隔离内部真空和外界大气并辐射微波。HPM产生几十亿瓦峰值功率的微波传输至输出窗时,微波强场在窗真空侧触发电子倍增和等离子体雪崩,微波被吸收和反射、传输终止,窗材料击穿破坏。HPM输出窗击穿限制了HPM系统的最大辐射功率,已成为HPM技术进步的瓶颈和国际性挑战。

  常超在国际上建立了HPM输出窗二次电子倍增、气体脱附层中等离子体雪崩理论模型,提出了周期性表面和谐振磁场两种抑制电子倍增、提 PM窗击穿阈值的新原理和新方法。发明的超高功率容量窗,在几十亿瓦功率HPM实验中,证实可明显提高功率容量达4倍,突破了HPM系统功率容量瓶颈。研究成果获得IEEENPSSEarlyAchievementAward等荣誉。

  越来越多的青年科技工作人员在学术界、高校界崭露头角,他们年轻而充满激情,为中国科研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司长解敏介绍,2012年至2021年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达80%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者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岁数已低于45岁。北斗导航、探月探火等重大战略科技任务的许多项目团队平均岁数都在30多岁。

  毫无疑问,在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新兴起的产业领域,优秀青年科学技术人才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

  2018年,蔡英凤以“汽车智能控制”项目入选荣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成为最年轻的杰青。一直在智能汽车复杂环境感知及动力学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领域深耕的她,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十余项,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此外,1984年的杰青获得者汪萌,担任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生于1981年的张炳教授,是南京财经大学创校以来首位杰青副校长;经福建省委研究决定,1980年生人的杰青获得者夏帆福州大学副校长(挂职)……

  在入职人大四年后破格晋升教授,青年教师高昊宇成为了中国人民大学第一位“90后”教授。

  为把人民大学打造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学校开放各类晋升通道,迎来了新世纪以来学校自评的最年轻教授、首位“90后”教授。其他3位破格晋升教授人选分别为34周岁(2位)和35周岁,均系在各自学科脱颖而出。

  出生于1995年的冯磊,入职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时仅25岁,这是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目前年龄最小的引进人才,也是学院有史以来首次直接给应届博士毕业生正高/博导岗位。

  年仅28岁的刘明侦,被任命为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这是继她入选2015年中国最年轻国家级人才之后,继续刷新的最年轻记录。

  如今,顶尖人才年轻化慢慢的变成了常态,包括我国两院院士评选年轻化,实际上也起到了一个鼓舞作用,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励优秀青年学者、科学家以更大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更为前沿的科学技术创新中去,这既是鼓舞,也是一个趋势的风向标。

  学者的学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在他们30至40岁时期最强,正是基于此,我国的国家级人才计划立足给青年学者一个机会,让他们有更为优渥的条件,更大的激情去探索更为艰深的科学技术创新,让他们在黄金年龄迸发出最大的热情和积极性,投身一线科研、教学工作。

  就在前不久,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逐步加强青年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

  支持国家重大科学技术任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应急科技攻关大胆使用青年科学技术人才,40岁以下青年科学技术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鼓励各类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基地面向青年科学技术人才自主设立科研项目,由40岁以下青年科学技术人才领衔承担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60%。

  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一些指标性评定让青年科研工作者没有很好的方法放开手脚大展身手。在潜心科研之前,一定要考虑评职称问题,能否在高校站稳脚跟才是他们眼下一定要考虑的生存问题。

  如今青年教师面临的高压,“趋利”的本性仍可能使其形成新的不良倾向。给青年科研人才减负,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