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上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全文发布!

  北极星环保网获悉,12月9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上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产业体系与用能结构明显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低碳生产方式普遍推行。推进产业体系调整,每年实施约500家企业结构调整;以能效提升为主要抓手,实施节能降碳“百一”行动,力争平均年节约1%用能量;推进钢铁、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4%。“十五五”期间,产业体系和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取得重大进展,重点行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节能低碳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工业产品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下降,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很明显的成效。到2030年,钢铁行业吨钢碳排放量强度较2020年下降15%,石化化工行业碳排放总量不增加,力争有所减少,能耗强度持续下降。确保2030年前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 市发展改革委 市科委 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扎实推进本市碳达峰工作,根据《上海市委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建议》和《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参照工信部等三部门印发的《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结合上海实际,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生态环境局一同研究制定了《上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扎实推进本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根据《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上海市委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建议》和《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围绕建设“五个中心”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坚定不移追求“上海制造”卓越发展取向,推进上海先进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确保工业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系统推进,稳妥有序。以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为目标,在稳固先进制造业发展、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基础上,深入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

  市场主导,示范先行。发挥市场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发挥政府在规划和政策支持中的引导作用,优化产业低碳发展环境,树立绿色低碳示范样板,一同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标准引领,创新发展。加快完善碳排放标准体系建设,引导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坚持将创新作为低碳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研究推广核心关键绿色低碳工艺技术及装备。

  “十四五”期间,产业体系与用能结构明显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低碳生产方式普遍推行。推进产业体系调整,每年实施约500家企业结构调整;以能效提升为主要抓手,实施节能降碳“百一”行动,力争平均年节约1%用能量;推进钢铁、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4%。

  “十五五”期间,产业体系和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取得重大进展,重点行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节能低碳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工业产品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下降,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很明显的成效。到2030年,钢铁行业吨钢碳排放量强度较2020年下降15%,石化化工行业碳排放总量不增加,力争有所减少,能耗强度持续下降。确保2030年前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

  (一)打造先进高端产业集群。发挥上海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低碳产业集群,实现在稳固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全力发展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构建“3+6”新型产业体系。促进数字化的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新赛道布局,谋划未来产业增长点,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二)推动产业体系调整。优化产业体系,推动重点区域和落后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各区重点项目建设及重点产业布局,推动低效园区 产业升级。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企业,压减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低端加工型、低效用地型等制造企业。逐步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质量,着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推动产业低碳、绿色、高端优化升级。

  (三)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对“两高一低”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全面排查在建项目,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严控新增项目,严禁新增行业产能已经饱和的“两高一低”项目,除涉及本市城市运行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安全保障、环保改造、再生资源利用和强链补链延链等项目,原则上不可以新建、扩建“两高一低”项目。实施市级联合评审机制,严把节能和环保准入关。深入挖潜存量项目,督促改造升级。加强节能环保监管工作,巩固常态化工作机制。

  (四)推进钢铁行业碳达峰。严禁钢铁行业新增产能,确保粗钢产量只减不增。大力推进钢铁生产的基本工艺从长流程向短流程转变,提高废弃钢铁回收利用水平。快速推进电炉项目建设和高炉调整,“十五五”推进高炉产能逐步转向电炉,到2030年废钢比提升至30%。推进炼铁工艺和自备电厂清洁能源替代,提升钢铁基地天然气储存和供应能力。依托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加快研发应用新型炉料、天然气替代喷吹煤、富氢碳循环高炉、微波烧结等节能低碳技术。探索开展气基竖炉氢冶炼技术、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生物质固碳示范试点。持续推动产品升级,加大高能效变压器用取向硅钢等高性能钢材开发和生产力度。

  (五)推进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十四五”期间石化化工行业炼油能力不增加,能耗强度会降低。“十五五”期间石化化工行业碳排放总量不增加,并力争有所减少。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快速推进高桥、吴泾等重点地区整体转型。推广应用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新一代离子膜电解槽等技术装备,开发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取高值化学品技术。推动原料轻质化、产品高端化、产业链协同增效。推动化工园区能源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推进重点企业节能升级改造,加强炼厂干气、液化气等副产气体高效利用。在上海化工区推进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碳中和关键新材料等产业为主的“园中园”建设。

  (六)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推动钢铁、炼油、乙烯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建立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能效清单目录和能效台帐,推动实施一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重点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显著提升,碳排放强度显而易见地下降。围绕汽车、电子信息、船舶、航空、电力装备等领域绿色低碳需求,聚焦重点工序,加强先进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与新技术融合发展,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广抗疲劳制造、轻量化制造等节能节材工艺,加快一体化压铸成形、熔模精密铸造、无模铸造、真空压铸、超高强钢热成形、精密冷锻、异质材料焊接、轻质高强合金轻量化、激光热处理、激光焊接等先进近净成形工艺技术产业化应用。

  (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宝武集团、上海化工区管委会、各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推动低碳技术重大突破。实施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工程。围绕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钢铁、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聚焦低碳原料替代、短流程制造等关键技术,实施生产的基本工艺深度脱碳、低碳流程再造、电气化改造、二氧化碳回收循环利用等示范工程。鼓励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发挥引领作用,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经验和行业方案。

  (八)丰富低碳技术产品供给。加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低碳技术产品的评审及推广力度,围绕本市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际,定期发布绿色技术目录,组织技术推广和供需对接,促进先进适用的工业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推广应用,探索绿色低碳技术推广新机制。

  (九)完善工业用能结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持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构建电、气、热、冷等多能高效互补的工业用能结构。2022年起新建工业生产厂房至少使用一种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屋顶面积安装光伏不少于50%;推动既有工业生产厂房屋顶可利用面积安装光伏,到2025年安装不少于1GW,到2030年实现应装尽装。加快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和新能源对常规化石能源的替代,加速布局氢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推动工业公司、园区分布式光伏应装尽装。

  (十)推进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积极发展“源网荷储”和多能互补,带领企业、园区加快分布式光伏、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推广以分布式新能源加储能为主体的绿色微电网建设,发展多能高效互补利用运行系统。积极探索应用新型储能技术,推动新型储能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场景应用示范。

  (十一)提升工业电气化水平。以先进用电生产的基本工艺替代传统生产的基本工艺,开展高温热泵、大功率电热储能锅炉等电能替代示范,提高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持续提升重点行业领域电气化水平。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园区)创建,优化电力资源配置。

  (十二)推进重点用能系统能效提升。实施电机、变压器等能效提升计划,开展重点用能系统匹配性节约能源改造和运行控制优化,加快应用低速大转矩直驱、高速直驱、伺服驱动等技术,提高风机、泵、压缩机等电机系统效率。重点推广稀土永磁、磁悬浮、变频等新型节能机电设备。推动钢铁、石化化工、发电等行业中低品位余热梯级利用,探索区域内企业之间余热资源共享模式,推进热泵、低温余热发电、废热资源制冷、相变储热等技术应用。

  (十三)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快固废综合利用和技术创新,推动冶炼废渣、脱硫石膏等大宗工业固废的高水平全量利用。强化本市动力电池全产业链溯源和管理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促进退役动力电池循环梯次利用。推动废钢资源化利用,创建无废企业。开展塑料制品绿色设计、生产、再利用研究,降低废弃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

  (十四)强化行业和区域协同处置能力。推进工业窑炉、工业公司间点对点协同处置固废,开展燃煤电厂、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对市政污泥、工业固废、建筑垃圾等的协同处置,试点示范有机污泥、餐厨垃圾等在生物质能上的应用。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固态废料利用处置设施白名单制度,建立供需信息共享机制,以废酸等危险废物和焚烧炉渣为重点,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协同处理机制和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到2025年大宗工业固态废料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普通工业固态废料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十五)推进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高端智能再制造标准化工作,鼓励研制高端智能再制造基础通用、技术、管理、检测、评价等共性标准。培育高端智能再制造研发技术中心,开展绿色再制造设计,逐步提升再制造产品综合性能。推进临港再制造示范基地的产业集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航空发动机、船舶机械、医疗器械、精密仪器等再制造。

  (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绿化市容局、市水务局、各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夯实绿色低碳制造基础。完善绿色制造和绿色供应链体系。培育绿色工厂,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集成应用,鼓励企业编制绿色低碳年度发展报告。支持汽车、石化化工、高端装备、电子等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在供应链整合、低碳管理创新等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鼓励“一链一策”制定低碳发展方案,发布核心供应商碳减排成效报告。通过“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构建园区内绿色低碳产业链条,促进园区内企业采用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模式。实施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等动态化管理,强化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监督管理,完善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

  (十七)打造重点领域绿色低碳示范。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AI产业打造 10 家标杆绿色工厂,在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产业,形成 10 条有代表性的绿色供应链,在汽车、医药、化工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领军作用绿色企业,在电气电子、机械装备、再制造等行业培育10 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对标国际领先水平,建设一批“超级能效”和“零碳”工厂。持续推进园区绿色低碳升级改造,推动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再利用,推进上下游协同绿色低碳转型,推进零碳园区试点建设。

  (十八)全方面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开展源头控制与过程削减协同,对重点行业实施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等系统性清洁生产改造;针对重点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工艺环节,研发推广减污工艺和设备,开展应用示范。实施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工程,全方面提升先进制造业和重点产业的清洁生产水平,推进集成电路、医药、化工等行业清洁生产全覆盖。

  (十九)推动数字赋能低碳制造。开展资源调度、监测管理、深入分析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突破,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与能源行业的融合,赋能工业领域节能降碳提效。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强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牵引,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增智降碳,大力推进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行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全覆盖,实现能源消耗的实时采集、分析和运行监控,推进生产的全部过程能源消耗的监测和精细化管理。

  (二十)加快数字赋能节能服务。开发绿色低碳数字化服务平台,提供在线能源审计、产品能耗对标、设备能效对标等低碳服务。以智能微网、智能调度、AI分析、云端智控、远程运维等为方向,培育10 家以上具有影响力的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专业服务商。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钢铁、石化化工、汽车等行业开展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创建,打造30 个以上能源领域数字化应用场景。

  (二十一)打造前沿技术科学技术创新高地。推进开展电力多元转换、人工光合作用等技术的研究。加快新一代核能技术,新型高效硅基光伏电池等超高效光伏光热技术,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场、潮汐能等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的突破。开展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等的研究。搭建绿色低碳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发挥高校院所原始创新作用,围绕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打造“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探讨研究中心”、“低碳冶金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促进科学技术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发挥“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功能平台作用。

  (二十二)开展低碳零碳技术应用示范。加大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研发力度,推进新一代相变型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应用,突破溶剂损耗、再生热耗等关键指标,降低捕集成本。加快二氧化碳生物、化工、材料、矿化等转化技术探讨研究。推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应用场景向化工、钢铁等别的行业拓展,加快与储能、氢能等技术的集成发展。大力推进氢能应用研究,研发清洁、高效、经济的工业副产氢提纯制氢技术,突破高能效氢燃料电池系统、长寿命电堆、质子交换膜等关键技术。推动高压供氢加氢设备、70兆帕储氢瓶等多重储运技术的应用。开展兆瓦级风力、光伏等新能源电解水制氢集成及应用示范。

  (二十三)强化绿色低碳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节能诊断服务队伍,分行业实施管家式一对一技术支撑和专业服务。培养一批从事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的双碳工作人才。分层次对本市各区领导干部,各重点用能单位领导、能源管理员开展培训。

  (二十四)完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本市能源标准体系架构设计,积极谋划本市工业和通信业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一批能耗限额标准,提升重点产品能耗限额要求,扩大能耗限额标准覆盖范围,定期更新产业能效指南。鼓励相关行业协会研究制定发布和推动实施高于国家和区域标准的团体标准。

  (二十五)发挥金融降碳潜能。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扩大绿色信贷规模,服务制造业绿色低碳改造,在钢铁、石化化工、汽车、装备、电子等行业支持一批低碳技改项目。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理财产品,有序推进碳回购、碳远期等碳金融理财产品创新。鼓励发展重大节能低碳环保装备融资租赁业务。热情参加国际碳市场交易标准的研究制定,建立和完善碳交易标准规则体系。

  (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各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六)强化统筹协调。市区联动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扎实推进相关工作。各区、各相关的单位着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加强目标指标管理,明确企业责任,督促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

  (二十七)鼓励政策支持。落实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构建支持本市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投资、土地等政策,充分的利用国家和本市节能减排、促进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等专项资金,支持本市绿色低碳技术突破、支持企业低碳升级。

  (二十八)加强绿色低碳引导。以全国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碳博会等为契机,传播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通过专题论坛、技术展示、交流会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为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二十九)加大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持续加大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力度,热情参加国际城市间合作对话,共同推进绿色低碳和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创新攻关和制度规则制定,不断深化与长三角区域、其他省市的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产品展示与成果宣传。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加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意味着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从首届城市新能源高峰论坛获悉,昌平区首个双碳产业学院联合体正式揭牌成立。双碳产业学院联合体由中关村昌晟能源科技示范应用产业联盟与昌平区商业企业联合会共合同成立,未来双方将协同政府、企业、院校、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共建产教融合发展平台。“双碳发展不仅满足环境保护需求,也为企业带来新

  北极星电力软件网获悉,1月2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发布关于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提案,其中提到,市场层面可以建立碳交易市场,政府能够给大家提供碳交易激励政策,还可以设立碳信用激励机制,奖励那些完成碳减排任务的企业,以增强企业的积极性。原文如下:0018关于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提案调

  国新办举行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状况新闻发布会,工业与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1月19日回答记者提问。2023年,我部认真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的部署,努力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产业体系持续优化。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总体部署,更好地发挥林业在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中的特殊地位和独特作用,江苏省林业局日前印发了《江苏省林业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1-2060年)》。《实施方案》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强富美高”目标和“争当表率、争

  近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山西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23—2035年)》,目标到2035年,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大幅度的提高,气候风险管理和防范体系基本成熟,重特大气候相关灾害风险得到一定效果防控,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得到普遍应用,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明显提升,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

  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山西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23—2035年)》,目标到2035年,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大幅度的提高,气候风险管理和防范体系基本成熟,重特大气候相关灾害风险得到一定效果防控,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得到普遍应用,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明显提升,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山

  2011—2021年我国全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因子呈下降趋势,由763.94g/(kW·h)降至557.73g/(kW·h),降幅达27.0%,这主要源于煤电发电量占比下降(由78.1%降至60.0%)。(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国际能源小数据ID:gh_fcc26c741888)2021年各省份所属区域电网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因子由大到小排序为:华北、华

  1月15日,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城乡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导区管理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原文如下: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城乡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导区管理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苏建科〔2024〕2号各市、县(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委),各

  近日,松原市人民政府印发《松原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十四五”时期,产业体系和能源结构持续得到优化调整,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的提高,新能源主导的新型电力体系加速建设,绿色低碳研发技术与应用取得新的进展,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践行,有利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

  为了规范城乡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导区管理,根据《江苏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江苏省城乡建设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财政厅近日印发《江苏省城乡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导区管理工作实施细则》。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城乡建设碳达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天津市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天津市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的通知。到2025年,试点区(园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取得积极进展,试点范围内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构建,一批绿色低碳发展项目扎实推进,一系列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举措和改革经验初步

  北极星电力软件网获悉,1月2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发布关于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提案,其中提到,市场层面可以建立碳交易市场,政府能够给大家提供碳交易激励政策,还可以设立碳信用激励机制,奖励那些完成碳减排任务的企业,以增强企业的积极性。原文如下:0018关于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提案调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月22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在贸易结算、电商支付、碳交易、绿色电力交易等领域试点使用数字人民币,规范拓展数字人民币在财政资金使用中的应用场景。支持总部机构发展

  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主要内容如下。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是以习同志为核心

  1月16日,从浙江省嘉兴市发改委和经信局获悉,国网嘉兴供电公司牵头编制的《嘉兴市热电、化纤等行业节能降碳指南》发布。本次发布的指南适用于嘉兴现有化纤、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企业的能效提升,园区规划提标改造工作可参照执行,为各地政府部门抓能效提升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指南考虑到地方化纤、非

  我国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大幕已然拉开。近期,内蒙古、山东率先发布碳排放双控相关文件,引发广泛关注。我国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大幕已然拉开。近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内蒙古自治区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先行先试工作方案》《内蒙古自治区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

  2023年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但仍然涌现了首个大规模氢基炼钢、塑料化学回收取得显著进展以及大量直接空气捕集(DAC)公告发布。现在,2024年可能会见证更多的项目多样性,并更加关注瓶颈问题——碳捕集许可问题将得到解决,更多国家将致力于绿色钢铁项目,并首次出现对绿色水泥的需求信号。(文章来源微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1月19日,国新办举行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状况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工业与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介绍道,2024年计划定制100项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规则标准。全力发展氢能、储能等绿色低碳产业,提升落后产能能耗、环保等要求,快速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中央国务院关于全方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日发布,提出要“建设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此前不久,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建议》(发改环资〔2023〕1714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对此有更细致的说明,

  01技术简介双碳技术评价以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框架、经济性评价模型及数据库等为支撑,助力公司实现碳足迹评价和认证需求,并通过专项评估,全方位衡量企业在节能降碳、发展清洁能源、低碳科学技术研发、商业模式业态创新等方面的绩效,为公司可以提供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图1双碳技术评价方案图2双碳技术评

  能耗双控是指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碳排放双控是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现阶段中国碳排放主要控制对象是二氧化碳,且只考核碳排放强度,未纳入碳排放总量。能耗双控与碳排放双控都是国家通过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手段,相关制度的优化完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一批重要国家标准,涉及生产生活、绿色可持续等多个领域,这些标准将在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绿色转型、助力对外贸易、推动城乡建设、提升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在引领现代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网络安全信息报送标准,可以加快网络安全信息的流转和处理速度,

  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主题乐园,上海迪士尼国际旅游度假区光伏项目已全面竣工,本项目由上海宏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全面采用晶澳科技高效光伏组件,这也是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第一个光伏项目,项目包含迪士尼园区公交车站、助力车棚、污水处理站、垃圾处理站等园区商业屋顶,是迪士尼践行“绿色环

  记者1月20日从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国网上海电力”)获悉,2023年上海市电动汽车充电量34.2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0%;最大充电负荷达143.04万千瓦,同比增长32.43%,占该时刻电网负荷6.24%。近年来,上海市密集出台《上海市新能源充(换)电设施“十四五”发展规划》《关于本市逐步推动充换电基

  1月1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揭牌,首批11家虚拟电厂运营商签约。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虚拟电厂精准响应实施方案(试行)》实施,临港新片区正逐步建立涵盖政府、虚拟电厂管理中心、虚拟电厂运营商的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市场参与主体的权限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2024年1月19日,由国轩高科出资的上海轩邑欧菲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章丁林,注册资本10.00亿元人民币。营业范围含一般项目:新能源原动设备销售;电池销售;电池零配件销售;太阳能热利用装备销售;太阳能热发电装备销售;太阳能热利用产品营销售卖;电子科技类产品销售;风动

  1月16日上午,嵩基集团与上海联盛集团签约的45MW/133MWh储能项目在登封市高新耐磨新材料产业园隆重举行。据了解,2023年10月上海联盛集团与嵩基集团在河南省登封市签署用户侧储能项目合作协议。上海联盛集团以新型电力系统为导向,集清洁化、智慧化、多元化于一体,致力于为工商业客户提供安全高效、低

  1月9日,上海市发改委发布关于阶段性气电价格联动调整有关事项的通知。对5家电厂2023年12月消纳增购现货发电用气上网电量实施阶段性气电联动调价,天然气调峰发电机组的电量电价调整为每千瓦时0.8323元,容量电价保持不变。详情如下:关于阶段性气电价格联动调整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各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近日,上海电网首个速动型馈线自动化(FA)电缆次级环网建成。利用FA技术,环网内的故障隔离用时缩短至毫秒级,故障恢复用时缩短至5秒内。据了解,FA技术能实时监视馈线分段开关与联络开关的状态和馈线电流、电压情况,在故障时获得故障记录,并能自动判别和隔离馈线故障区段,

  2024年1月12日,2024年公共卫生作业服务项目公开对外招标,预算金额37149.8万元,服务期一年。2024年公共卫生作业服务项目的公开招标公告项目概况2024年公共卫生作业服务项目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上海市政府采购网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4年02月02日09:30(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一、项目基本情况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2024年1月16日,中国电气装备官微披露,拟于上海成立储能子公司,意味着又一重量级储能企业即将落地!信息数据显示,此次筹建的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储能公司”),为中国电气装备的控股子公司,是以许继集团所属电科储能、平高集团所属储能科技、山东电工电气所

  2023年,绝大部分城市慢慢的开始细化城市更新的落地性方针,明确了重点项目的范围。在有关政策的扶持下,存量市场未来潜力巨大。作为相关配套产业,暖通空调市场也因此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面对行业结构性调整进一步深化,不一样的产品、不同应用、不一样的需求、不同细分市场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和发展的局面,为

  东海潮涌,浦江波翻。聚焦建设“五个中心”这一党中央赋予的重要使命,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上海的发展蓄能加力,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响应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对供电保障提出的更加高的要求,以不断的提高供电可靠性为核心追求,推进国际领先型城市配电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