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上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突破高能效氢燃料电池系统等技术 开展兆瓦级新能源电解水制氢集成及应用示范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2月9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印发《上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提到:

  推进钢铁行业碳达峰。依托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加快研发应用新型炉料、天然气替代喷吹煤、富氢碳循环高炉、微波烧结等节能低碳技术。探索开展气基竖炉氢冶炼技术、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生物质固碳示范试点。持续推动产品升级,加大高能效变压器用取向硅钢等高性能钢材开发和生产力度。

  完善工业用能结构。加快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和新能源对常规化石能源的替代,加速布局氢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推动工业公司、园区分布式光伏应装尽装。

  开展低碳零碳技术应用示范。推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应用场景向化工、钢铁等别的行业拓展,加快与储能、氢能等技术的集成发展。大力推进氢能应用研究,研发清洁、高效、经济的工业副产氢提纯制氢技术,突破高能效氢燃料电池系统、长寿命电堆、质子交换膜等关键技术。推动高压供氢加氢设备、70兆帕储氢瓶等多重储运技术的应用。开展兆瓦级风力、光伏等新能源电解水制氢集成及应用示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扎实推进本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根据《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上海市委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建议》和《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围绕建设“五个中心”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坚定不移追求“上海制造”卓越发展取向,推进上海先进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确保工业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系统推进,稳妥有序。以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为目标,在稳固先进制造业发展、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基础上,深入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

  市场主导,示范先行。发挥市场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发挥政府在规划和政策支持中的引导作用,优化产业低碳发展环境,树立绿色低碳示范样板,一同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标准引领,创新发展。加快完善碳排放标准体系建设,引导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坚持将创新作为低碳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研究推广核心关键绿色低碳工艺技术及装备。

  “十四五”期间,产业体系与用能结构明显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低碳生产方式普遍推行。推进产业体系调整,每年实施约500家企业结构调整;以能效提升为主要抓手,实施节能降碳“百一”行动,力争平均年节约1%用能量;推进钢铁、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4%。

  “十五五”期间,产业体系和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取得重大进展,重点行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节能低碳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工业产品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下降,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很明显的成效。到2030年,钢铁行业吨钢碳排放量强度较2020年下降15%,石化化工行业碳排放总量不增加,力争有所减少,能耗强度持续下降。确保2030年前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

  (一)打造先进高端产业集群。发挥上海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低碳产业集群,实现在稳固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全力发展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构建“3+6”新型产业体系。促进数字化的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新赛道布局,谋划未来产业增长点,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二)推动产业体系调整。优化产业体系,推动重点区域和落后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各区重点项目建设及重点产业布局,推动低效园区 产业升级。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企业,压减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低端加工型、低效用地型等制造企业。逐步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质量,着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推动产业低碳、绿色、高端优化升级。

  (三)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对“两高一低”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全面排查在建项目,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严控新增项目,严禁新增行业产能已经饱和的“两高一低”项目,除涉及本市城市运行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安全保障、环保改造、再生资源利用和强链补链延链等项目,原则上不可以新建、扩建“两高一低”项目。实施市级联合评审机制,严把节能和环保准入关。深入挖潜存量项目,督促改造升级。加强节能环保监管工作,巩固常态化工作机制。

  (四)推进钢铁行业碳达峰。严禁钢铁行业新增产能,确保粗钢产量只减不增。大力推进钢铁生产的基本工艺从长流程向短流程转变,提高废弃钢铁回收利用水平。快速推进电炉项目建设和高炉调整,“十五五”推进高炉产能逐步转向电炉,到2030年废钢比提升至30%。推进炼铁工艺和自备电厂清洁能源替代,提升钢铁基地天然气储存和供应能力。依托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加快研发应用新型炉料、天然气替代喷吹煤、富氢碳循环高炉、微波烧结等节能低碳技术。探索开展气基竖炉氢冶炼技术、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生物质固碳示范试点。持续推动产品升级,加大高能效变压器用取向硅钢等高性能钢材开发和生产力度。

  (五)推进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十四五”期间石化化工行业炼油能力不增加,能耗强度会降低。“十五五”期间石化化工行业碳排放总量不增加,并力争有所减少。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快速推进高桥、吴泾等重点地区整体转型。推广应用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新一代离子膜电解槽等技术装备,开发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取高值化学品技术。推动原料轻质化、产品高端化、产业链协同增效。推动化工园区能源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推进重点企业节能升级改造,加强炼厂干气、液化气等副产气体高效利用。在上海化工区推进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碳中和关键新材料等产业为主的“园中园”建设。

  (六)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推动钢铁、炼油、乙烯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建立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能效清单目录和能效台帐,推动实施一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重点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显著提升,碳排放强度显而易见地下降。围绕汽车、电子信息、船舶、航空、电力装备等领域绿色低碳需求,聚焦重点工序,加强先进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与新技术融合发展,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广抗疲劳制造、轻量化制造等节能节材工艺,加快一体化压铸成形、熔模精密铸造、无模铸造、真空压铸、超高强钢热成形、精密冷锻、异质材料焊接、轻质高强合金轻量化、激光热处理、激光焊接等先进近净成形工艺技术产业化应用。

  (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宝武集团、上海化工区管委会、各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推动低碳技术重大突破。实施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工程。围绕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钢铁、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聚焦低碳原料替代、短流程制造等关键技术,实施生产的基本工艺深度脱碳、低碳流程再造、电气化改造、二氧化碳回收循环利用等示范工程。鼓励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发挥引领作用,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经验和行业方案。

  (八)丰富低碳技术产品供给。加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低碳技术产品的评审及推广力度,围绕本市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际,定期发布绿色技术目录,组织技术推广和供需对接,促进先进适用的工业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推广应用,探索绿色低碳技术推广新机制。

  (九)完善工业用能结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持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构建电、气、热、冷等多能高效互补的工业用能结构。2022年起新建工业生产厂房至少使用一种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屋顶面积安装光伏不少于50%;推动既有工业生产厂房屋顶可利用面积安装光伏,到2025年安装不少于1GW,到2030年实现应装尽装。加快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和新能源对常规化石能源的替代,加速布局氢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推动工业公司、园区分布式光伏应装尽装。

  (十)推进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积极发展“源网荷储”和多能互补,带领企业、园区加快分布式光伏、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推广以分布式新能源加储能为主体的绿色微电网建设,发展多能高效互补利用运行系统。积极探索应用新型储能技术,推动新型储能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场景应用示范。

  (十一)提升工业电气化水平。以先进用电生产的基本工艺替代传统生产的基本工艺,开展高温热泵、大功率电热储能锅炉等电能替代示范,提高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持续提升重点行业领域电气化水平。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园区)创建,优化电力资源配置。

  (十二)推进重点用能系统能效提升。实施电机、变压器等能效提升计划,开展重点用能系统匹配性节约能源改造和运行控制优化,加快应用低速大转矩直驱、高速直驱、伺服驱动等技术,提高风机、泵、压缩机等电机系统效率。重点推广稀土永磁、磁悬浮、变频等新型节能机电设备。推动钢铁、石化化工、发电等行业中低品位余热梯级利用,探索区域内企业之间余热资源共享模式,推进热泵、低温余热发电、废热资源制冷、相变储热等技术应用。

  (十三)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快固废综合利用和技术创新,推动冶炼废渣、脱硫石膏等大宗工业固废的高水平全量利用。强化本市动力电池全产业链溯源和管理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促进退役动力电池循环梯次利用。推动废钢资源化利用,创建无废企业。开展塑料制品绿色设计、生产、再利用研究,降低废弃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

  (十四)强化行业和区域协同处置能力。推进工业窑炉、工业公司间点对点协同处置固废,开展燃煤电厂、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对市政污泥、工业固废、建筑垃圾等的协同处置,试点示范有机污泥、餐厨垃圾等在生物质能上的应用。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固态废料利用处置设施白名单制度,建立供需信息共享机制,以废酸等危险废物和焚烧炉渣为重点,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协同处理机制和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到2025年大宗工业固态废料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普通工业固态废料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十五)推进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高端智能再制造标准化工作,鼓励研制高端智能再制造基础通用、技术、管理、检测、评价等共性标准。培育高端智能再制造研发技术中心,开展绿色再制造设计,逐步提升再制造产品综合性能。推进临港再制造示范基地的产业集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航空发动机、船舶机械、医疗器械、精密仪器等再制造。

  (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绿化市容局、市水务局、各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夯实绿色低碳制造基础。完善绿色制造和绿色供应链体系。培育绿色工厂,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集成应用,鼓励企业编制绿色低碳年度发展报告。支持汽车、石化化工、高端装备、电子等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在供应链整合、低碳管理创新等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鼓励“一链一策”制定低碳发展方案,发布核心供应商碳减排成效报告。通过“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构建园区内绿色低碳产业链条,促进园区内企业采用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模式。实施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等动态化管理,强化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监督管理,完善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

  (十七)打造重点领域绿色低碳示范。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AI产业打造 10 家标杆绿色工厂,在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产业,形成 10 条有代表性的绿色供应链,在汽车、医药、化工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领军作用绿色企业,在电气电子、机械装备、再制造等行业培育10 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对标国际领先水平,建设一批“超级能效”和“零碳”工厂。持续推进园区绿色低碳升级改造,推动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再利用,推进上下游协同绿色低碳转型,推进零碳园区试点建设。

  (十八)全方面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开展源头控制与过程削减协同,对重点行业实施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等系统性清洁生产改造;针对重点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工艺环节,研发推广减污工艺和设备,开展应用示范。实施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工程,全方面提升先进制造业和重点产业的清洁生产水平,推进集成电路、医药、化工等行业清洁生产全覆盖。

  (十九)推动数字赋能低碳制造。开展资源调度、监测管理、深入分析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突破,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与能源行业的融合,赋能工业领域节能降碳提效。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强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牵引,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增智降碳,大力推进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行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全覆盖,实现能源消耗的实时采集、分析和运行监控,推进生产的全部过程能源消耗的监测和精细化管理。

  (二十)加快数字赋能节能服务。开发绿色低碳数字化服务平台,提供在线能源审计、产品能耗对标、设备能效对标等低碳服务。以智能微网、智能调度、AI分析、云端智控、远程运维等为方向,培育10 家以上具有影响力的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专业服务商。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钢铁、石化化工、汽车等行业开展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创建,打造30 个以上能源领域数字化应用场景。

  (二十一)打造前沿技术科学技术创新高地。推进开展电力多元转换、人工光合作用等技术的研究。加快新一代核能技术,新型高效硅基光伏电池等超高效光伏光热技术,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场、潮汐能等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的突破。开展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等的研究。搭建绿色低碳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发挥高校院所原始创新作用,围绕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打造“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探讨研究中心”、“低碳冶金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促进科学技术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发挥“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功能平台作用。

  (二十二)开展低碳零碳技术应用示范。加大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研发力度,推进新一代相变型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应用,突破溶剂损耗、再生热耗等关键指标,降低捕集成本。加快二氧化碳生物、化工、材料、矿化等转化技术探讨研究。推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应用场景向化工、钢铁等别的行业拓展,加快与储能、氢能等技术的集成发展。大力推进氢能应用研究,研发清洁、高效、经济的工业副产氢提纯制氢技术,突破高能效氢燃料电池系统、长寿命电堆、质子交换膜等关键技术。推动高压供氢加氢设备、70兆帕储氢瓶等多重储运技术的应用。开展兆瓦级风力、光伏等新能源电解水制氢集成及应用示范。

  (二十三)强化绿色低碳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节能诊断服务队伍,分行业实施管家式一对一技术支撑和专业服务。培养一批从事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的双碳工作人才。分层次对本市各区领导干部,各重点用能单位领导、能源管理员开展培训。

  (二十四)完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本市能源标准体系架构设计,积极谋划本市工业和通信业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一批能耗限额标准,提升重点产品能耗限额要求,扩大能耗限额标准覆盖范围,定期更新产业能效指南。鼓励相关行业协会研究制定发布和推动实施高于国家和区域标准的团体标准。

  (二十五)发挥金融降碳潜能。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扩大绿色信贷规模,服务制造业绿色低碳改造,在钢铁、石化化工、汽车、装备、电子等行业支持一批低碳技改项目。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理财产品,有序推进碳回购、碳远期等碳金融理财产品创新。鼓励发展重大节能低碳环保装备融资租赁业务。热情参加国际碳市场交易标准的研究制定,建立和完善碳交易标准规则体系。

  (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各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六)强化统筹协调。市区联动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扎实推进相关工作。各区、各相关的单位着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加强目标指标管理,明确企业责任,督促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

  (二十七)鼓励政策支持。落实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构建支持本市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投资、土地等政策,充分的利用国家和本市节能减排、促进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等专项资金,支持本市绿色低碳技术突破、支持企业低碳升级。

  (二十八)加强绿色低碳引导。以全国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碳博会等为契机,传播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通过专题论坛、技术展示、交流会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为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二十九)加大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持续加大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力度,热情参加国际城市间合作对话,共同推进绿色低碳和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创新攻关和制度规则制定,不断深化与长三角区域、其他省市的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产品展示与成果宣传。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加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意味着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三峡云南能投在丽江市投资建设的云南首个绿氢示范工厂——丽江金山绿氢零碳智慧工厂示范项目顺利产出氢气纯度超过99.999%的高纯氢,这是三峡云南能投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实际行动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打造云南省绿氢基地和氢能综合应用先行先试示范区的重要成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月16日,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制氢装备智造项目暨3000KG级电解水制氢加氢一体化示范站动工仪式在高明区更合镇举行,标志着广东省首个获得四证齐全并通过节能审查的电解水制氢加氢一体化站郑重进入施工建设阶段。据了解,该项目由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佛铁制氢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月10日,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安徽省氢能产业高水平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其中氢能方面指出:到2025年,在产业规模、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企业培育、推广应用方面取得明显突破,构建产业特色鲜明、空间布局合理的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初步实现氢能商业化推广应用,建成国内重要的氢能产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广东中山市人民政府印发中山市推动氢能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文件指出:到2026年,推广燃料电池汽车620辆以上,建成加氢站15座以上,大力推进示范氢能船舶,打造多场景氢能应用示范基地,在制氢、氢储运和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零部件技术领域实现明显突

  近日,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对外发布《对青岛市认定机构2023年认定报备的第三批高新技术公司进行备案的公告》,中央研究院所属子公司青岛绿色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青岛研究院”)顺利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编号:GR8。这是青岛研究院2021年成立以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宁夏省吴忠市同心县与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光伦新能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北京丽丰新能源有限公司分别签订了钠离子电池产业化项目、离网制氢项目、新能源发电项目协议。据了解,北京丽丰新能源有限公司计划在同心县投资80亿元,分三期开发建设电解水制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月11日,由中石化新星(内蒙古)西氢东送新能源有限公司申报的乌兰察布10万吨/年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制氢厂部分)正式获批。根据公示文件,该项目总投资59.4亿元,全部为自有资金。根据批复内容,该项目制氢厂部分最重要的包含新建25个制氢厂房,每个厂房各配置8套电解槽,共计200套10

  2023年全球绿氢产业爆发,电解水制氢设备需求猛增,主要厂商纷纷扩产,同时跨界玩家不断涌入。根据高工氢电产业研究所(GGII)《中国电解水制氢企业数据库》,截至2023年底,国内电解水制氢设备厂商总产能(名义产能,含规划2023年底建成产能,下同)达到38GW,同比2022年新增23GW以上。从技术路线来看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山东华电潍坊氢储能示范项目水电解制氢系统设备采购中标结果公告公示,北京中电丰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成功中标。根据此前公示的中标候选人的结果看,北京中电丰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中标价格为3430万元。华电潍坊采购公告显示,该项目的系统容量是35兆瓦,计划建设5套产能为1000N

  近日,从广州黄埔现代能源集团获悉,针对分布式场景用氢需求,为减轻加氢站运维成本,满足燃料电池汽车推广用氢需求,能源技术研究院牵头完成了全国首套PEM电解水制氢加氢一体机,并进行示范应用。示范样机的制氢能力为10Nm/h,产氢压力为1-4MPa,氢气压缩机排气压力为45MPa。该设备主要由制氢及纯化系

  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首台套1000型碱性电解制氢系统,在其自建的沧州试验基地完成了严寒环境下的36小时连续运行试验,产出氢气纯度达5N(高纯)标准,标志着该装备通过稳定和安全性的考验、可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对推动我们国家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月18日,河南洛阳市举行氢能产业战略签约仪式,推动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购车平台、运营场景等领域的8家企业强强联合,锚定风口加速布局新赛道,促进氢能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根据签约内容,洛阳新能源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洛阳国苑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四川金顶(集团)股份有限公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月18日,龙门钢铁首批氢燃料电池重卡投运暨氢能战略发展签约仪式成功举办。本次投用的氢能源车采用氢燃料电池提供动力,充装一次氢气约15分钟,续航里程达330km,较柴油车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109.6吨。龙钢公司、维纳氢能及陕西旭强瑞、上海重塑、北京氢璞创能五家企业在与会领导的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月15日,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采购租赁氢燃料电池环卫车项目中标结果公告发布。根据中标公告,濮阳盛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2090万元价格中标,合同内容为氢燃料电池环卫车,服务期一年。详情如下:一、项目基本情况1、采购项目编号:2023-12-862、采购项目名称:濮阳市华龙区环境卫生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规划明确:氢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以安全为先,把安全作为内在要求,建立健全氢能安全监管制度和标准规范,强化对氢能全产业链重大安全风险的预防和管控,提升全过程安全管理上的水准,确保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2024年1月9日,易运运正式开启提供氢燃料电池物流车辆运营服务,此举是易运运全力打造数智、绿色、低碳的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场景,坚定迈向绿色高水平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本次投入运营的是4.5T氢燃料电池冷藏运输车,货厢长度近4.2米,具备零排放、长续航、控温保鲜、补能时间短、

  作为国家级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示范区,张家口市在氢能领域不断发力,截至目前,已引进培育氢能产业链企业35家,累计投运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车等527辆。通过启动氢能产业跨越行动方案,进一步拓展氢能应用场景,构建规模更大、链条更长的氢能产业集群,抱团发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赛道。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岁尾

  近日,从福田汽车获悉,福田汽车氢燃料产品覆盖客车、物流、冷链、环卫、自卸、牵引等全系列车型,目前累计投放氢燃料商用车超2100辆,累计运营里程近1亿公里,在全国多个省份实现了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推广和应用。福田汽车作为中国领先的商用车制造商,自2006年开始涉足氢燃料电池研发技术,并在此后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月4日,包头市委员会、包头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的意见。其中氢能方面指出:打造氢能储能产业集群。推动明阳氢能储能产业园落地建设,打造以明阳等为“链主”的风光制氢储能产业集群。以电解槽、隔膜、电极、氢气压缩机、副产氢提纯装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2024年1月4日,F1、FIA和ExtremeH宣布组建氢能工作组,以评估氢能技术在未来赛车运动中的应用。据悉,氢能工作组的成员包括,F1首席技术官PatSymonds,FIA国际汽联单座首席技术官NikolasTombazis,以及曾担任ExtremeE、继续出任ExtremeH首席技术官的MarkGrain。他们将合作评估氢技术(包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2024年1月3日,广汽日野与原尚股份签定首批50台氢燃料电池厢式运输车订单。作为广汽集团旗下的商业车板块,广汽日野推出一系列纯电动和氢燃料电池自卸车、搅拌车、厢式车等新能源重卡产品。2023年12月6日,广汽日野汽车有限公司与广东原尚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1000台氢能物流用车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2023年12月30日,山东临沂市人民政府印发《临沂市碳达峰工作方案》,其中提到:加快发展新能源。以临沂市光储氢一体化未来产业集群纳入全省未来产业集群为契机,加快打造全省有分量、全国有位置、全球有影响的光储氢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积极地推进氢能开发利用,加快罗庄区路运港智慧氢能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东方电气氢能(攀枝花)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为100万元。营业范围包含:站用加氢及储氢设施销售;储能技术服务;机动车充电销售;集中式快速充电站等。据了解,该公司由东方电气旗下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攀枝花市花城新能源有限公司共同持股。

  1月22日,深圳市盐田区区委书记李忠一行来访国氢科技,并同国氢科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银广座谈交流。张银广对李忠一行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氢能的战略地位、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形势、国氢科技产业布局进展及全产业链自主化等情况。张银广表示,深圳市盐田区属于广东示范城市群,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拥有非常良好的产业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重庆两会期间,重庆市政协常委,长寿区政协副主席陈红在认真听取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后,对“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抓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为此,她加强完善了提案《关于加强我市氢能源产业链发展的建议》。“近年来,氢能利用已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在华东、华南

  从加氢站、输氢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到电解槽等核心设备更新,再到全产业链技术突破以及氢能产品终端市场推广,方方面面都需要资金,钱从哪来?资金池怎么填?金融杠杆如何用?去年12月至今年1月期间,多家氢能企业融资提速且扩容明显。去年12月,河南金源氢化正式登陆港交所,苏州福氢氢能完成A+轮数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深圳赫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赫美集团”)发布了重要的公告,根据深圳赫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及业务需要,为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并降低公司投资风险,与关联方山西鹏飞绿色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简称“鹏飞绿能”)于2024年1月12日签署协议,共同投资设立山西鹏飞氢美能源绿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大冶市综合能源站EPC项目加氢设备采购及安装项目候选人公示,其中上海氢枫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中石化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选。详情如下: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月15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由伟驰集团建设的常州氢湾国际创新社区项目迎来首栋厂房整体的结构封顶,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又一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为保障后续企业入驻奠定基础。项目位于西太湖科技产业园锦程路以东,长泽路以南,腾龙路以西,长塘路以北,总建筑面积42500平方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月17日,由国华投资(氢能公司)牵头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1.1专项“十兆瓦级碱性-PEM混合制氢系统关键技术与示范”正式收到科技部立项批复文件,进入实施环节。构建电-氢协同体系是加快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方法。然而,单一碱性电解水(ALK)或质子交换膜(PE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表示,下一步,工信部2024年计划定制100项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规则标准。全力发展氢能、储能等绿色低碳产业,提升落后产能能耗、环保等要求,快速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陶青介绍称,2023年,工信部认真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亿创氢能完成数千万块钱的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国有投资机构以及新兴起的产业资本联合投资,机构分别为: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进一步推进企业的研发工作,加速产品迭代升级,加强市场推广,持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亿创氢能设立于2020年12月,总部在江苏省张家港市,是一家专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月18日,龙门钢铁首批氢燃料电池重卡投运暨氢能战略发展签约仪式成功举办。本次投用的氢能源车采用氢燃料电池提供动力,充装一次氢气约15分钟,续航里程达330km,较柴油车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109.6吨。龙钢公司、维纳氢能及陕西旭强瑞、上海重塑、北京氢璞创能五家企业在与会领导的